集微咨询发布 《2022年中国IGBT市场研究报告》 全球观速讯
在诸多能源消费场景正在经历的电动化浪潮中,功率半导体的关键性地位空前凸显,特别是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凭借其BJT和MOSFET相结合的器件结构,兼顾了高开关速度与高击穿电压特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明至今,在产业界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当前功率半导体中增速最快、利润最高的细分品类之一。
为揭示国内外IGBT市场整体面貌和中国IGBT产业链的发展现状,集微咨询隆重推出《2022年中国IGBT市场研究报告》。通过对IGBT行业与市场的详细分析,对国内IGBT产业链的扎实梳理,集微咨询(JW Insights)解读了IGBT产业发展路径,并展望了国内IGBT产业的突破重点。
在约250亿美元的全球功率器件市场大盘中,IGBT目前占据第二位市场份额,增长则最为强劲。据集微咨询(JW Insights)统计,2022年全球IGBT市场规模约达76亿美元,同比增长19%。预计2023年全球IGBT市场规模有望以13%的增速增长,达86.2亿美元。
(相关资料图)
从IGBT下游应用看,根据集微咨询(JW Insights)统计,随着以中国市场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消费持续高速增长,车用IGBT市场份额占比在2022年已经超过工控,达到39.7%,成为IGBT下游应用最大市场,预计到2025年份额有望进一步增长至接近50%。与此同时,2023年风光储市场需求也十分旺盛,集微咨询(JW Insights)预计,未来几年风光储IGBT需求增速将有望超过汽车,市场份额逐年提升,2025年提升至9.6%。
集微咨询(JW Insights)统计,在新能源汽车、风光储市场带动下,中国IGBT市场呈现结构性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中国IGBT市场总规模达321.9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总规模有望达468.1亿元,CAGR(2022-25)为13.3%。其中,新能源汽车、风光储领域IGBT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轨交和家电IGBT市场出现下滑。
在本土产业链发展上,由于IGBT芯片、模块制造工艺复杂度较高,我国IGBT行业国产化率较低,2021年及以前约八九成产品均需要进口,近几年随我国技术不断投入发展,行业自给率也在缓慢提升,据集微咨询(JW Insights)统计,2022年整体IGBT国产化率提升至约30%-35%,依然存在较高的国外依存度。
市场格局上,英飞凌、富士电机、三菱等海外厂商在IGBT市场拥有明显优势地位。IGBT单管和IGBT模块领域,Top3市场占有率均超50%;IPM领域,三菱占领先地位,占有率约达30%。英飞凌、三菱电机、ABB等国外厂商基本覆盖600V-6500V全系列电压,在1700V以上中高压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英飞凌、赛米控、安森美在1700V以下具有优势;而国内厂商基本集中在中低压领域,时代电气和斯达半导已经有高压3300V及以上的产品应用。
目前中国IGBT行业已经能够具备一定的产业链协同能力,但国内在IGBT制造工艺水平、模块封装的散热效率上与国外英飞凌等厂商存在一定差距。
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风光储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车规级IGBT厂商带来良好发展机遇,国产应用进程正在加速。据集微咨询(JW Insights)统计,2022年车规IGBT厂商国内市占率已从2021年32%提升至约45-50%。2022年比亚迪半导体、斯达半导、时代电气市占率最高,士兰微、华润微、宏微科技等多家企业均已实现批量出货;而在风光储市场,目前大部分主流光伏逆变器厂商IGBT供应商仍以国外大厂为主,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光伏IGBT国产化率约达到10%,新洁能、宏微科技、扬杰科技、华微电子等光伏IGBT均已实现批量出货。
展望未来,集微咨询(JW Insights)提出,IGBT经历七代升级不断优化,将继续朝着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低损耗、优良散热等方向发展;下游需求上,新能源汽车依旧为第一大应用市场:新能源汽车IGBT市场有望从2022年126.5亿元增长至2025年226.4亿元,CAGR(2022-25)达21.4%;SiC已逐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应用,预计未来几年SiC产品将与硅基IGBT和谐共存,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发展。
目前,《2022年中国IGBT市场研究报告》已在爱集微官网与APP正式上线,欢迎登录爱集微官网、爱集微APP,首页点击“集微报告”栏目,即可进行订购。
查看更多报告请点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财经月刊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