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正文

荣昌生物上半年亏损超7亿,销售费用增长133.51%

2023-08-23 08:52:30来源:新京报

8月22日,荣昌生物发布2023年半年报,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4.22亿元,同比增长20.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03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的同时,荣昌生物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费用化研发投入同比增加20.19%,以支持其核心产品及九个分子的几十项适应症的临床开发。


(相关资料图)

研发投入同比增加20%,亏损持续

荣昌生物表示,营收增加主要是注射用泰它西普和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销量增加所致,亏损进一步扩大则与核心产品商业化能力建设需持续投入较多费用,各研发管线持续推进、研发费用大幅度增加有关。

今年上半年,荣昌生物的费用化研发投入为5.4亿元,同比增加20.19%,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27.94%,比上年同期略降0.4%。其中,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报告期内投入金额分别为1.39亿元、1.05亿元,累计投入金额分别为10.27亿元、9.17亿元。

对于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同期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荣昌生物称,报告期内,新药研发管线增加、多个创新药物处于关键试验研究阶段导致临床试验费、材料费等费用增加;研发人员增加、员工工资水平上涨导致人员费用增加。

截至目前,荣昌生物共有九个分子处于临床开发阶段,正在针对几十种适应症进行临床开发。已进入商业化阶段的药物泰它西普(RC18,商品名:泰爱®)和维迪西妥单抗(RC48,商品名:爱地希®)正在中国及美国进行针对多种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并取得多项积极进展。此外,RC28、RC88、RC98、RC108、RC118 等其他分子临床进展顺利,将陆续进入关键临床试验阶段;RC148、RC198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两个核心产品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均于2021年进入医保目录。

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是荣昌生物的两个“王牌”产品。前者为全球首个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创新双靶生物制剂,2021年3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同年12月被纳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用于治疗SLE。后者是国内首款抗体偶联药物(ADC)药物,也是我国首个获得美国食药监(FDA)、国家药监局突破性疗法双重认定的ADC药物,分别于2021年6月、12月获批准,用于治疗HER2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GC)及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mUC)。

销售费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82.94%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荣昌生物的销售费用为3.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3.51%,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82.94%。而在一季度中,荣昌生物的销售费用率甚至一度高达94.05%。

对此,荣昌生物表示,销售规模扩大,各项销售开支增加,产品商业化能力仍处于前期建设阶段,需持续投入较多的团队建设费用和学术推广活动开支。另外,随着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准入医院数量及覆盖药房数量大幅度增加,商业化团队一线销售人员扩充以及商业化推广力度加大也导致销售费用相应增长。对于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这两款已进入商业化阶段的核心产品,荣昌生物积极推广。截至6月30日,荣昌生物自身免疫商业化团队和肿瘤科商业化团队分别已组建超过600人的销售队伍,并已分别准入超过600家医院。

荣昌生物称,随着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在更多适应症上的注册临床试验陆续完成,其他在研产品的开发进度加快等,多适应症以及多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将进一步改善财务状况,为尽快实现扭亏为盈创造条件。

由于药品审评审批环节多、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在研产品的上市进程可能受到较大程度的延迟或无法按计划获得上市批准。荣昌生物表示,在研产品附条件获批后,也可能无法获得完全批准,可能在市场、推广、医保覆盖范围等方面的进展不达预期,以上都可能影响营收,使亏损进一步增加。

业绩方面,荣昌生物积极布局覆盖多项疾病治疗领域的在研产品管线,未来仍将维持相应规模的研发投入用于在研产品进行临床前研究、全球范围内的临床试验以及新药上市前准备等药物开发工作。且新药上市申请等注册工作、上市后的市场推广等方面亦将带来高额费用,均可能导致短期内亏损进一步扩大,从而对日常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校对 柳宝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财经月刊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相关内容